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九十三章 挑战书
 德皇亲自召开军事会议,并没解决德军的根本问题,但是冯承乾如愿以偿。按照德皇下达的旨意,部署在比利时的二线部队中,八个步兵师直接归属海军司令部,由提尔皮茨元帅调动。

 冯承乾没有在柏林逗留,处理完必要事情之后,他就返回了威廉港。

 此时,东线与西线来了开战之后的第一个短暂平静期。在马祖里湖战役与马恩河战役结束之后,战双方都需要时间调整部署,让鏖战了两个多月的军队进行休整,以及制订新的作战计划。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平静。

 在御前会议上,德皇就提出,应该高度重视英法的持续作战能力,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德皇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即已经不可能按照施利芬计划,在数个月之内击败法国。

 有趣的是,法金汉似乎没有明白德皇的意思。

 就算德皇一再强调速胜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法金汉依然坚持认为,对现有的作战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依然有可能击败法国。当时,法金汉提出,在战线中部发动一次进攻,就有机会突破法军防线。

 法金汉坚持己见,让德皇非常恼火。

 最终,德皇与法金汉不得不各让一步。德皇答应让法金汉在西线再发动一次进攻,而法金汉则答应仅用现有兵力。

 事实上,做出让步的不是德皇,而是法金汉。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法金汉不肯在兵力调度上做出让步,德皇就很有可能让兴登堡出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法金汉在西线只有一百八十个师的兵力。

 这点兵力,能够发动一次突破法军防线的进攻行动吗?

 看上去,一百八十个师不算少了。大战爆发的时候,帝国陆军总兵力也没有这么多,而且对面的法军最多只有一百四十个师。问题是,这是西线战场上的总兵力,而不是法金汉用来发动进攻的兵力。扣除掉战线其他地点上的兵力,法金汉能够用于进攻的兵力不会超过六十个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不上是坏事。

 当时,帝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三百个师,除掉还在训练的四十个师,大约有二百六十个师可以调动。在此之前,鲁登道夫在东线的兵力只有两个军团,不到四十个师,也就是说,只要战局有需要,德皇可以把留在本土的四十个师派往东线,让鲁登道夫在东线好好干上一场。

 事实上,这正是德皇迫使法金汉让步的目的。

 德皇采纳了冯承乾的建议,在西线不可能取得速胜的情况下,把重点转向东线,首先打垮俄国,并且争取让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等国加入轴心国集团。更重要的是,如果俄国在一九一五年或者一九一六年战败,就能让意大利相信,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能在欧洲‮陆大‬上取胜。

 可以说,这是说服意大利以轴心国成员‮份身‬参战的关键一步。

 冯承乾返回威廉港后不久,德皇就以考察军队为明去了东普鲁士,与鲁登道夫、霍夫曼等东线主要指挥官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详细了解了东线的情况,并且给鲁登道夫安排了重要任务。

 如果一切顺利,鲁登道夫将年底,最迟一九一五年初,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十一月中旬,冯承乾收到了德皇发来的命令。鲁登道夫已经策划好东线的进攻行动,海军也要更加积极一些。

 即便没有德皇的命令,冯承乾也会策划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

 这个时候,斯佩伯爵的舰队已经通过了麦哲伦海峡,进入了南大西洋。因为收到了提尔皮茨的命令,所以斯佩没有前往福克兰群岛,而是去了更加偏远的圣乔治亚岛。按照提尔皮茨的安排,斯佩舰队将在这里与运送煤炭的船只会合,补充煤炭、以及对锅炉等设备进行必要检修之后,将直接北上。

 如果一切顺利,斯佩将在十一月底回到北大西洋。

 事实上,斯佩回来的不是时候,因为公海舰队中“奇”号与“冯-德-坦恩”号还没有修复,仅有“德利茨”号为首的六艘战列巡洋舰。只是大舰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兵力帼于分散,大舰队的规模甚至在公海舰队之下。别的不说,当时杰利科手里最多只有四艘战列巡洋舰可用,其中“狮”号与“皇家公主”号在十月底回到本土,正在进行全面维护与检修。

 关键是,大舰队会为了拦截斯佩舰队,与公海舰队决战吗?

 冯承乾不知道,他也没有去想。只有一点很明确,公海舰队必须出去接应斯佩舰队,如果大舰队避而不战,必然会再次给英国皇家海军脸上抹黑,沉重打击英国的士气,甚至会让盟国感到不满。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大舰队呆在港口里面,冯承乾就算再次取得了胜利。

 至少,这是政治上的重大胜利。

 要知道,在过去两百多年里,英国皇家海军从来没有因为敌人过于强大而让舰队缩在港口里面。也正是骁勇奋战的精神,塑造了英国皇家海军纵横四海、战无不胜的传奇,更让其他国家万分忌惮。

 打破这个奇迹,等于打垮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斗志。

 如果能在海洋上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为此,冯承乾回到威廉港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公海舰队准备出海接应斯佩舰队的消息放了出去。

 可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公海舰队能不能打,而是大舰队是否愿意打。

 显然,冯承乾是在向大舰队挑战。

 杰利科会前来应战吗?

 如果仅仅是杰利科,他肯定不会接冯承乾的挑战,因为舰队实力摆在那里,即便能够击败公海舰队,也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而做为大舰队司令,杰利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大舰队的‮全安‬。

 问题是,杰利科仅仅是大舰队司令。虽然由他指挥大舰队作战,但是到底该怎么打,却不由他来决定。

 当时,积极主张出海作战的是海军大臣丘吉尔。

 只是,丘吉尔也并非笨蛋。

 得知公海舰队即将再次出海,丘吉尔首先想到的不是斯佩舰队,而是公海舰队想借此机会与大舰队决战。

 局势非常明了,积极寻求决战的不是大舰队,而是公海舰队。

 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拥有战略上的优势,即便大舰队不出港,也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行战略封锁,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大舰队完全可以呆在港口里面,等到时机成之后再与公海舰队决战。

 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解除遭到的封锁,就得在海洋上击败英国皇家海军。

 看上去,就算大舰队呆在港口里面,优势也在英国这边。

 问题是,如果大舰队留在港口里面,而不是积极应战,那么英国就将失去所有盟国的支持,而且公海舰队将掌握北海的制海权。

 对英国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大舰队必须出海作战,必须在海战中击败公海舰队,英国才能保住制海权,也才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全面封锁。

 设得兰海战之后,大舰队缩在港口里面,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丘吉尔提交给英国下议院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开战后的两个月内,因为没有能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实施全面的、彻底的封锁,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通过海运,从海外进口了相当于和平时期一年贸易量的战略物资。按照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如果不能切断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海外获取战略资源的渠道,那么法国将在一九一五年六月底之前战败,俄国也将在一九一五年底战败。

 虽然这份报告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足以证明对德进行战略封锁的重要与紧迫

 要想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全面的战略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击败公海舰队,至少迫使公海舰队缩在港口里面。

 战前,绝大多数皇家海军的将领都认为,只要战争爆发,公海舰队就会躲在港口里面。

 原因很简单,英德海军的舰队实力摆在那里,除非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不把那些昂贵的战舰当回事,不然就不会挑战英国皇家海军。

 显然,这些英国皇家海军将领都想错了。

 公海舰队打得非常积极,而且抓住了开战后,英国皇家海军准备不充分的机会,取得了开门红。

 走到这一步,英国皇家海军的处境就没有那么有利了。

 虽然在总体战略上,英国皇家海军依然掌握着主动权,比如在其他地区,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剿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袭击舰艇,但是在军事层面上,英国皇家海军却非常被动,因为在公海舰队主动挑战的时候,大舰队不得不应战。

 可以说,这正是丘吉尔的观点,也是很多强硬派的观点。

 冯承乾发出了“挑战书”即便杰利科十万个不愿意,他也无法躲到一旁,让公海舰队自由进出北海。 QqmMxS.cOM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