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巨浪 下章
第一章 掐敌咽喉
 被寄予厚望的《伦敦海军条约》没能挡住汹涌而来的战争危机。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伦敦海军条约》对战列舰吨位、主炮口径做出的限制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四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是各国工业能够承担的最高标准,再提高吨位的话,只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提高海军的综合实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十六英寸(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也是当时各国火炮技术的巅峰之作,继续提高主炮口径,不但会使战列舰的排水量进一步增加,还会大幅度增加火炮的研制难度与开发经费,从各方面看,都将得不偿失。

 另外,签署《伦敦海军条约》的三个国家都有着明确的战略规划。

 对世界一海军来说,难以大批量建造,且成本高昂的战列舰绝不是最佳选择,只有那些成本合理,能先进,且能够大批量建造的战列舰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国美‬,或者英国,在设计战列舰的时候,都会将成本与建造难度考虑进去,并且尽量采用成的工艺与技术,便于在战争时期大量建造。

 相反,只有日本、德国这类二海军强国,为了挑战一海军强国,才会提出“以一挡十”的概念,不计成本,不考虑技术难度,将战列舰的能指标放在首位。结果,这些国家往往能够造出世界一(至少在排水量上)的战列舰,却难以大规模建造。其所谓的“无敌战舰”一般就两艘左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海军的综合实力。

 也就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的当年,三个国家的新式战列舰先后开工了。

 最先动工的是英国海军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其首舰“乔治五世”号于六十九年初在维克斯泰恩河造船厂铺设了第一块龙骨。

 因为设计的时候,《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还没有作废,所以“乔治五世”级仍然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其标准排水量不到三万七千吨,仍然采用十四英寸主炮,只是火炮数量增加到了十门。装甲防护也按照主炮口径的级别设置,不算出众。

 《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英国曾计划为该级战舰换装十六英寸主炮,最终却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一是英国没有合适的主炮,其“纳尔逊”级战列舰采用的MKⅠ型十六英寸主炮的能非常糟糕,甚至不如十四英寸的MKⅦ型,而且几乎没有改进余地。二是“乔治五世”级的主炮采用“四二四”的方式配置,难以在不对舰体做大范围改动的情况下换装十六英寸主炮。最后,英国海军认为“乔治五世”级的主炮足以对付当时主要的潜在敌人,没有必要采用更大口径的主炮。

 当然“乔治五世”级暴出的火力不足,防护不够的问题,也受到了英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并且使英国海军迅速启动了下一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紧接着动工的就是‮国美‬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懊级战列舰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帝国海军之前获得的情报非常接近:标准排水量近三万八千吨,最高速度二十八节,三座三联装MK6型十六英寸主炮,斜置装甲使其具备了优秀的防护能力。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优秀的战列舰只建造了两艘。

 同期,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一口气造了五艘,帝国的“皇帝”级(“君主”级)造了四艘,‮国美‬却将建造数量削减到了两艘!

 按照当时帝国情报部门的推测“北卡罗来纳”级带有很浓烈的试验质,而且‮国美‬海军下一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所以准备用有限的经费建造下一级战列舰,从而削减了“北卡罗来纳”级的建造数量。

 无论如何“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角当时西方集团唯一能够在火力与防护方面与德国“俾斯麦”级,以及大明帝国“皇帝”级抗衡的新式战列舰。比起英国精心打造的“乔治五世”级,晚九个月开工的“北卡罗来纳”级整整领先了一代!

 当年十一月一,即“北卡罗来纳”号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的第四天,帝国“皇帝”级战列阶舰“太祖”号在江南造船厂铺设了第一块龙骨。

 作为针对‮国美‬新式战列舰的“皇帝”级,标准排水量达到了四万一千吨,最高速度二十八节,三座三联装七十年型四百毫米主炮,厚达三百三十毫米,并且向外倾斜十五度的主装甲带。这些,都赋予了“皇帝”级极为强大的能。

 可以说“皇帝”级是当时三个一海军强国开工建造的,最为强大的战列舰。

 与“北卡罗来纳”级相比,双方在速度与火力方面不相上下,舰型设计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皇帝”级的排水量却多出了四千多吨。除了用于增强动力的必要重量之外,其余重量几乎都用来加强装甲防护。因此“皇帝”级的防护能力超过了“北卡罗来纳”级,对自身主炮发的穿甲弹所能达到的避弹区更是远远超过了“北卡罗来纳”级。

 实际上,这‮级三‬战列舰的排水量都没有达到《伦敦海军条约》的上限。

 说白了,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的时候,‮级三‬战列舰的设计基本上定型,如果增加排水量的话,就得对设计做全面修改,从而延迟开工建造的时间。因此,三个一海军强国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先建造,再设计更优秀的战列舰。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与‮国美‬都在第一级新式战列舰建成之前就展开了第二级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工作的根本原因。而这场短促,而又烈的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是:英国因为国力有限,没能跟上第二轮造舰步伐,其第二级新式战列舰的开工时间比两个竞争对手晚了足足两年!

 在各国积极投入军备竞赛的时候,国际社会仍然高唱和平“主旋律。”

 或者说,和平仍然是各个国家的“奢望。”

 纸永远包不住火,当帝国的底线被突破之后,和平就不再是“奢望”而是“绝望。”

 十一月五,即日本海军的“大和”号战列舰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的第二天,帝国内阁首辅萧鼎昆在议政院发表了六十九年“国情咨文”并且向议政院提了《特种行业与资源贸易保护法》草案。

 按理说,年度“国情咨文”应该在当年年底,或者次年年初发表,萧鼎昆却将发表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

 在长达五个小时的“咨文报告”中,萧鼎昆着重阐述了帝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其中又以日本海军的侵略扩张为主,强调了保证帝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拥有绝对海上‮全安‬对帝国本土‮全安‬,以及帝国的海上贸易,帝国的海外资源的重要

 随后,在对《特种行业与资源贸易保护发案》草案的辩论中“共盟”议政院领袖,以及议政院几个重要委员会的主席分别做了相关报告,都强调了限制重要资源与技术出口对保护帝国利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与议政院以往的表现不一样,当天数百名议员放弃了休息,连夜审议首辅提的法案。

 最终,在增加了三个限制行业,以及十七种限制出口资源之后,《特种行业与资源贸易保护法》在议政院以五百七十六票支持,三十七票反对的绝对优势获得通过。这次,一直与“共盟”唱对台戏的“民业”几乎全面倒戈,二百七十七名“民业”议员中,有二百四十二人投了赞成票!

 后来,几乎所有史学家都认为,正是这份法案将日本到了战争边缘。

 作为一个资源贫瘠,国土有限,人口却不少的国家,日本几乎没有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得到了‮国美‬的全力支持,日本甚至难以建立基础堡业。另外,战后的《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使日本摆了“破产”的威胁,并且有足够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增强工业。

 战后,日本工业以加工出口为主。即大量进口资源,出口工业产品。

 到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的时候,大明帝国超越了‮国美‬,成了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当时,日本所需要的二十八种重要工业资源中,二十二种主要从大明帝国,或者帝国的附属国,海外领地进口。另外,日本生产的工业产品中,有四成销往帝国,或者帝国的附属国与海外领地。

 《特种行业与资源贸易保护法》几乎卡断了日本重要工业资源的进口渠道,其中钢铁、橡胶、重油、煤炭、铜矿石全都止向日本出口,高精度机、重型水机、高锅炉、蒸汽轮机等机械产品也全面止向日本出口。

 仅仅一项法案,就使日本二十多种需要进口的重要资源减少了六成!

 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设法改变局面,日本的经济将在一年之内崩溃!到时候,别说正在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就连日本海军都将土崩瓦解!

 对日本来说,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发动战争。

 **

 新书冲榜,求! QqmMXs.cOM
上章 巨浪 下章